
前些日子電視劇《三體》熱播,里面有兩個設定很有意思,一個是三體人用“智子”鎖死人類基礎研究,再一個是“黑暗森林”體系??苹貌恢故菍ξ磥淼幕孟?,對現實生活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就像三體人一樣,希望通過層出不窮的科技博弈手段,想要“鎖死”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水平。而破解美國“科技質子”的解法,就在于加強基礎研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強”一詞在中央文件中頻繁出現,在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構建新發(fā)展格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也提到加強“科技自立自強”。而最新的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更是專門研究了如何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關鍵問題。
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 詞云圖
當前,不管是面對人工智能革命還是大國地緣科技博弈,我國都還未掌握根本主動權,其終極原因還是基礎研究相對薄弱,仍處于科技“黑暗森林”中不利的地位。
基礎研究不強,就會被卡脖子,脖子被卡,“黑暗森林”體系里面只能被動挨打。透過本次中央集體學習,分析中國如何在科技“黑暗森林”中脫穎而出,我們發(fā)現了一下五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屠刀懸頸,自立自強成為唯一出路
近年來大國科技博弈加劇,尤其是美國對我的強行科技脫鉤、國際上圍追堵截,使得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成為了我們的“必修課”,更成為具有時間緊迫性的“必需課”。
自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以來,美國不斷加強對中國科技“卡脖子”舉措,2022年10月,美國出臺出口管制新規(guī),進一步加強對華的出口限制。
目前,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家企業(yè)被列入實體清單,并且美國仍然在不斷加強對我的技術、硬件、軟件出口管制。
而拜登上臺后,更是不斷推動美國與其他國家對華多邊出口管制措施的成形。目前,美國已經和日本、荷蘭達成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協議。
美國正在拉攏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組建半導體四方聯盟(Chip4),加強對我國的科技遏制戰(zhàn)略。正是這樣的大國地緣科技博弈背景,使得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了我們必須為之的選擇
而本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加強基礎研究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們科技自立自強最重大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國的基礎研究水平仍距離發(fā)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fā)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國際科技博弈面前,不能完全指望從外國引進技術、依賴外國硬件設備,加強基礎研究,科技自立自強是唯一的道路。
以中美科技“主戰(zhàn)場”半導體領域為例。半導體物理是一切半導體技術的源頭,基礎研究意味著在未知領域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許多有關下一代晶體管的材料和技術都有賴于解決當前還未有人回答的基本物理挑戰(zhàn)。
在當前中美科技脫鉤和大國科技博弈的背景下,不能再單純依靠購買外國研究成果替代基礎研究的工作,要想掌握主動權,加強基礎研究是生存之道,也是在芯片領域搶先在別國前面的唯一可能路徑。
2/ 照亮科技“黑暗森林”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是關
面對科技“黑暗森林”,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比如視我們?yōu)椤皯?zhàn)略競爭對手”的美國,其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就是植根于歷史和文化、與政府政策導向和支持相融合的結果。 當前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加速滲透融合,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在這樣的背景下,良好的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是能否做好基礎研究的關鍵。
短期來看中美“科技戰(zhàn)”是技術的比拼,中長期來看是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與硬件的較量,長期來看則是兩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之間的競爭。
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必須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新中國成立之后,從舊舉國體制到新舉國體制一路走來,我國已孕育出自己的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教育體系。
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普建設和科學教育。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xù)奮斗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chuàng)新生態(tài),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從過去自主創(chuàng)新的路上總結經驗,不能完全對照國外經驗亦步亦趨。
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需要可持續(xù)性。很多重大的科技進步不是靠一代人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有長時間的、可持續(xù)性的人才儲備進行投入。
因此,要對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及其成就大力弘揚,為新一代科技工作主力軍提供優(yōu)良的科研環(huán)境,加強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è)的青少年群體,從而保證科技創(chuàng)新的可持續(xù)性。
“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本哂兄袊厣?、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不是完全的計劃科技,也不是放任市場的自由探索,而是將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經濟發(fā)展目標結合起來,把握趨勢和需求的關系。
我們國家善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曾經我們看到我們某項技術突然突破、某個領域突然冒頭,但是實際上科學領域沒有捷徑可以走,基礎研究是繞不過的路。
因此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zhàn)略性、系統性布局。包括利用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包括培養(yǎng)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包括增加國家經費的投入。
在我國的研發(fā)經費里,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偏低,只占5%左右,其中包括基礎性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與發(fā)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相比更是少的可憐。
相比起來,占據芯片主導地位、企圖遏制我科技發(fā)展的美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大學、注重基礎研究的國家實驗室和許多半導體巨頭企業(yè),我們應該感到危機感。
3/ 基礎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礎更要大力發(fā)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曾在其文章中寫到“中國曾因不重視基礎科學吃了大虧”。文章中提到基礎科學應該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1. 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規(guī)律;
2. 不能直接應用到實際中,但是它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原理,比如牛頓力學并不能教你怎么蓋房子,這是土木工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牛頓力學是土木工程的基礎;
3. 基礎科學內部還有層次性,比如很多領域里雖然有獨有的基礎研究,但是都離不開數學,所以數學在基礎研究里更為基礎。
正因為基礎研究并不能直接應用到實際中,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基礎研究就不如應用研究一樣收到重視。
但基礎研究的成果是應用研究的基礎,尤其是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的若干次技術騰飛,都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成果。
正如《三體》小說中的描述,三體人的超級計算機“智子”來到地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干擾人類對粒子對撞機這種基礎研究來鎖死地球科技進步。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這在本次集體學習和上述王院士的文章中均有強調。人才怎么來呢?先從教育開始。
一方面要加大對中科院、高校、研究院、實驗室等研究人才培養(yǎng)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在人才進入這些平臺前,也就是中小學階段進行科學精神的教育。
4/ 科技自立自強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科技自立自強需要依靠加強本國的基礎研究和創(chuàng)新生態(tài),更需要協調加強科研國際合作。當前人類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包括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要破解共同發(fā)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在這方面,中國一是要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拓展和深中外聯合科研。
二是要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三是要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在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大同時維護我國科技安全利益。
一方面,科技自立自強更需要開放包容的合作氛圍,不能因為幾個國家發(fā)動“科技冷戰(zhàn)”就對全世界的科技界都關閉大門,影響國際科技研究環(huán)境。近年來在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指揮下,僅中美之間的科研和人文合作便受到重大挫折,許多中國赴美研究人員和學者遭到不公對待。
而這樣的趨勢將會加深包括中國、美國和歐洲等更多國家之間科技交流合作的隔閡,逐漸形成科技“分裂”的文化環(huán)境,不利于人類的長遠發(fā)展。另一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意味著深度參與國際治理,從治理和制度的層面出發(fā)維護我國科技安全和國家利益。
放棄國際合作,意味著將國際科技的價值觀、標準設定、制度建設全部交由他人,而在科技層面放棄合作的直接結果就是,技術之上的產業(yè)和商業(yè)層面我們也將失去主導權。
因此集體學習中強調,我們需要參加或發(fā)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
5/ 破局關鍵: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
最后,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破局的關鍵。一方面要發(fā)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yōu)勢,發(fā)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zhàn)略牽引作用。
另一方面,要引入市場機制來對科研體系、科研人員進行管理和激勵,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和體系保障。
同時發(fā)揮國家和社會對于基礎研究的重要作用,做好舉國體制和市場體制的銜接工作。部分基礎研究比較容易轉化為應用性研究并發(fā)揮商業(yè)價值,企業(yè)是有能力也愿意投入資源去進行研究。
在這方面,需要徹底激發(fā)企業(yè)創(chuàng)新活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yè)開展部分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而部分基礎研究無法快速轉化為應用性研究,比如量子物理等,企業(yè)缺少商業(yè)動力。
因此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穩(wěn)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yōu)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yè)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wěn)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nbsp;
目前我國基礎研究匱乏,不僅要發(fā)動國家的力量,也要激發(fā)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同步進行,但更重要的是銜接好市場和國家兩種資源配置模式,更高效合理地進行扎實基礎研究。
十八大以來,中國將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作為事關長遠發(fā)展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舉措,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完善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法規(guī)體系、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機構平臺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弘揚科學作風學風建設等。
在當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突飛猛進、大國地緣科技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只有加強基礎研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國才能在未來的“黑暗森林”中擁有談判資格。
這也是從二十大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中央政治局第二次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屢次提及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的真正意義。